top of page

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

  • meetsport2019
  • 7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ree

學會動作,不是練得多完美,而是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。


難得新學員,才三十出頭的年輕洋溢。

但他已經膝蓋不適兩年有餘、右肩背的隱痛加上上半身與下半身拆開的異物體感。

拍了身體輪廓與疼痛覺察練習中,她可以看出自己明顯的身體歪斜,瞬間眼框熱了淚流。


那一刻,我保持著理性持續引導她,讓她把感受上的散落身體一個個接回來,

結束後,我靜靜的,從她身上彷彿看見了當年的自己。

那時候我比她還年輕個幾歲,身體每個禮拜都在演不同版本的遺失感跟隱痛。


膝蓋、肩膀、下背、腳踝……像在演出一齣內在失序的默劇。而最折磨的,不是痛,是那種「不知道怎麼說清楚」的隱痛感,說不出口,只能無奈地當受害者,一痛就跑去掛號、問診,卻總覺得沒人真能懂。


最讓我記得的,是好幾次不同朋友的聚會。

當然會有人好心給建議,也有人試著關心,但那個當下我感受到的潛台詞是「你可能是太敏感?」

這無聲距離沒有惡意,但就是有種隔閡。


~~~


那之後,我決定走在屬於我的「少有人走的路」

我知道,這些感受,不會有人能替我痛,也沒人能幫我活。

所以我們該有種驕傲,因爲我們很特別。既然我們很特別,就要好好利用這種經驗,創造自己個人人生的「品牌」。



當我帶著學員練習時,我沒急著要她「改正動作」,而是陪她在找出自己慣用腳後,一步步向上建構自己身體輪廓,用動作把一個個隱痛點找出來,瞬間把疼痛的主導權拉回來。



我不是醫生,不是神,但我知道,有些路,不止在理科上說了算,還得從自己探索得經驗走出來,這是屬於自己臨場學習,一種自己才有的臨床經驗,一個專屬自己的身體學習。

從中看到自己「我正如來著我」的生命經驗。


課後我傳課程紀錄給他,也給於我一點點人生經驗:

「👋嘿!同學

其實今天看到您的情況,讓我回到快三十歲時的自己,很茫然!

那時也是這裡痛、那裡不舒服,身體給了我好多警訊,但沒人能幫我翻譯。

後來我才明白,疼痛是種訊號,是個值得探索的學習經驗。


今天的練習,也許不是立刻止痛,但會是你逐步痛降敏、用動作找回主導權。

然後你可以主動詮釋這些經驗,化亂為簡,化逆為正,化危為安。

彷彿是場專屬個人化的自創品牌的再定義,再出發。


希望我們這堂一對一的動作教育,在理性中覺察,在感性去尋找。

慢慢來,為自己扛住,順著節奏開展下去。

老師在,一定有招。」



~~~


走筆至此,

我越發確信,自己的教學經驗不只是課堂的累積,而是一條值得被整理、被書寫的思維脈絡。

如果有一天能把它寫成書,我想,我該從現在就開始。


這本書的主軸,或許該從「疼痛」談起。

多數人都以為疼痛是該被處理、被修正的問題,

但在動作教育裡,我看見的是另一種可能——當我們能從體感中,慢慢拿回疼痛的主導權,

不再被它牽著走,反而因此更靠近自己的生命核心。



我們的一生,都在學著開創。

只是,這個「自己」的開創,往往要藉由「他者」來完成。

那個他,可能是一位老師、一場練習、一段對話,

在彼此的映照中,我們才真正被看見、被成就。



學會動作,不是練得多完美,

而是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。



🌿 當你開始聽見身體的回應,那一刻,

你不只是練習動作——你正在練習「活著」。



下雨天,我總會提醒走路要小心。

因為學員往往都在這種天氣之後,痠痛持續好一陣子。

我不否認這也包含傳染感冒、冷熱體質等因素,但這也跟我們膝蓋負荷有些關聯性?

主要是下雨天的地板濕滑很多,像我膝蓋不好的人,足底筋膜如何一步步穩住走?



我會刻意覺察這個現象:

當足底筋膜踩地滑動感明顯,就會讓小腿骨上端跟大腿骨固定出現不穩。

這兩根骨頭接縫就是膝關節,兩根骨頭不穩!



膝蓋就會感到扭折。

這時會有很多很豐富的全身性代償冒出來,配合冷熱體質或傳染,身體除了抵抗病毒,也得面對下肢不穩的狀態。



再來!下雨天,我往往會跟學員再提醒一件事:

走路慢一點,尤其下樓梯?

那怕是一個小小走路向下的腳步,都要細心的操作走下去的流程。

這是因為走下去,兩隻腳短暫經過前後腳掂腳尖,也包大小腿骨的膝蓋相對不穩的過程。

下雨天濕滑程度很隨機很難預測,所以必要下樓梯時,一定要細細品味,走路的感覺。



最後!

最考驗的是下雨天趕路的心態。

其實我也是得要上上下下,走來走去。

往往有些人使用路道時,兩兩並肩聊天或是手機一點忘了自己與他人的距離。

這會讓趕路的人更焦慮。



事情是很隨機的,我們專注自己,即便有些突發來了,也是。

專注自己足底,也感受周圍。

有時會有股自帶平安的舒適區,自由平安。

願生活中的練習帶來美好🫶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