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深層核心系列~沒有它就沒有深層核心?躺著練深層核心第二招
深層核心系列~沒有它就沒有深層核心?躺著練深層核心第二招? 經過十月每週三,我們都會提醒您去關照一套發勁發式。 今天這篇內容是我用教學與調養自己膝蓋很重大的發現 除了發動核心肌群,也帶來痛減敏的養護。 學員小美下班剛進教室,放好背包,轉頭就問? 小美:「老師,你知道嗎?早上還好,但是下午我一坐久,站起來就覺得腰超痠,站不太住地基像被掏空了。」剛來上的小美無奈口氣說著。 接著他又說「我懂腹內壓要收可是小腹還是凸凸的,收不回去?」他很詫異,即便已經開始深層核心練習,要收也是收的住,但為何骨盆坐久了,怎麼站起來還是收不住?甚至腰酸? 深層核心四大神獸,還要有幾個外掛,才能作用完整⋯⋯就是大腿後側肌群: 內含三條肌肉股二頭、半腱、半膜。 大家都知道要收小腹,卻不知道這段大腿後側肌群,是收小腹的幕後拉手。 它鮮少人知,即便知道也像市場的攤商,默默的賺! 默默的發勁拉穩骨盆後下半段,你最好要能找到它,否則整個市場就做不成買賣。 至於坐久會不舒服,這不是只有小美有這種問題,連我也是?? 這是因為坐久了,「臀部骨盆」跟「大腿後側」,就是大腿後側肌群。...
7天前


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
學會動作,不是練得多完美,而是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。 難得新學員,才三十出頭的年輕洋溢。 但他已經膝蓋不適兩年有餘、右肩背的隱痛加上上半身與下半身拆開的異物體感。 拍了身體輪廓與疼痛覺察練習中,她可以看出自己明顯的身體歪斜,瞬間眼框熱了淚流。 那一刻,我保持著理性持續引導她,讓她把感受上的散落身體一個個接回來, 結束後,我靜靜的,從她身上彷彿看見了當年的自己。 那時候我比她還年輕個幾歲,身體每個禮拜都在演不同版本的遺失感跟隱痛。 膝蓋、肩膀、下背、腳踝……像在演出一齣內在失序的默劇。而最折磨的,不是痛,是那種「不知道怎麼說清楚」的隱痛感,說不出口,只能無奈地當受害者,一痛就跑去掛號、問診,卻總覺得沒人真能懂。 最讓我記得的,是好幾次不同朋友的聚會。 當然會有人好心給建議,也有人試著關心,但那個當下我感受到的潛台詞是「你可能是太敏感?」 這無聲距離沒有惡意,但就是有種隔閡。 ~~~ 那之後,我決定走在屬於我的「少有人走的路」 我知道,這些感受,不會有人能替我痛,也沒人能幫我活。 所以我們該有種驕傲,因爲我們很特別。既然我們很特別,就要好好
7天前


為什麼脊椎需要肌肉?
為什麼脊椎需要肌肉? 脊椎就像一座韌性十足的中式高塔建築,一節一節堆疊上去。除了堆疊,身體內建一套穩固的「拉繩系統」。這些「拉繩」就是我們的四大深層核心肌群的『豎脊肌』。 四大深層核心肌群分別: 上蓋~橫隔膜 下蓋~骨盆底肌 前蓋~腹橫肌 後蓋~就是這篇內容主題:豎脊肌 它附著在每一節脊柱椎體的側後方,是讓你在呼吸之間,用微細的張力,創造一波波細膩的上行下運的彈性波,幫助你靜中有動的挺直與穩定。 那如何持續呼吸著,讓深層核心的「豎脊肌」活力延伸? 你可以現在就試試: 1.站直,腳掌踩穩,感覺重心略微往腳跟移動,想像你像棵樹,腳根扎入地面。 2. 吸氣時,不急著撐胸,而是讓體內的胸椎體「像煙囪一樣」向上延伸。順著吸氣的橫膈膜下壓,上肋骨微微擴張。此時,胸椎後方的豎脊肌有一種「貼牆上延伸」的感覺。 3. 吐氣時,輕輕收下腹,讓腹橫肌像束腹一樣環扣你的腹腔,骨盆底肌像電梯從一樓慢慢提到三樓,與橫膈膜形成上下回應的收縮張力。 這時你會感覺到:整條脊椎像是被「四面八方」的肌肉輕輕向上拉提,由內向外的擴充穩定。 這就是我們在瑜伽山式(Tadasana)中
10月22日


隱痛是什麼?你在疼痛面前,是受害者,還是觀察者?
隱痛是什麼? 你在疼痛面前,是受害者,還是觀察者? 我觀察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:許多人因為過去受傷或不適的經驗,對動作抱持恐懼。 當課程進入到稍有挑戰性動作時,學員眼神會瞬間充滿呆凝,過度在意動作樣子對還是錯。 甚至在還沒開始前,就因為預設的疼痛感而退縮。 我會試著邀請學員從理性的生理結構來看疼痛。以避免學員自己不知不覺間,在疼痛面前扮演了「受害者」的角色,甚至是不小心讓疼痛變成長期痛的窘境。 ☘️隱藏在動作練習下的「隱痛」 教學中,大部分人所害怕的疼痛, 除了立即性傷害,更多更多的是一些長期累積、難以察覺的「隱痛」。 這些隱痛就像是低頻頻繁的警訊,或許學員已經習慣它們,但它們卻在無形中持續影響著的動作模式,讓學員對身體失去信任。 🌼我發現最常見的幾種「隱痛」有: 生活慣性造成的隱痛 :長期坐在電腦前,肩頸習慣性地前引,髖部被固定姿態鎖死,導致大量軟組織相互牽拉緊繃。在做一些伸展動作時,人們會感到強烈的痠痛,但這不是因為被動作傷到,而是因為軟組織已經長期處於緊繃狀態,需要被喚醒和釋放。 情緒壓力造成的隱痛 :情緒壓力會直接反映在身體上。焦慮時,身
10月22日


讓長痛變成短痛吧
讓長痛變成短痛吧☘️ 分享學員珍珍去年腳趾骨裂那次~~ 那時她忙著出國玩,當時腳趾撞傷,訊息給我說要暫停一對一,當時她說不怎麼痛,但還是可以去,就這樣玩了幾天,腳趾腫得走不動,回國檢查才知道是骨裂。 😉有趣的是,後續我問她痛會不會很嚴重?她那時候說「還好」,可能心裡只想著處理出國瑣事,生理上的痛感反而被忽略了。 這就是我們對疼痛的第一個迷思:我們總以為不痛,就代表沒事。 其實,那時她的身體已經發出警訊,只是她沒注意。 這就像你開車,儀表板的警示燈亮了,你卻因為急著趕路,選擇忽略它。結果,等到車子拋錨,你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 🥹更有趣的是!後來骨頭雖然癒合了,但康復過程中的筋膜疼痛卻讓她比受傷時更焦慮。她說,早上醒來,沒什麼事的時候,腳趾或腳跟都特別痛,這個「痛」讓她感到非常不安,甚至讓害怕去動它,一對一練習也延後兩次。 她似乎把所有注意力太聚焦短暫的已經癒合傷口的軟組織疼痛感上,反而錯過了軟組織復原的黃金時期。 原本可以快速一兩個月的「短痛」,最後卻演變成了長期的腳趾僵硬與腳跟不適。 透過珍珍的經驗,其實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我們對疼痛的看
10月15日


疼痛,是學會改善身體SOP
我相信每個人都有「隱痛」感。 「隱痛」這種痛不像受傷時的劇痛有明確原因或傷口,它更像是身體私下抱怨的雜念。 從痛的感覺來看: 悶悶的、痠痠的。卡住了,好像不太能動。膝蓋怪怪的,應該不痛,但就是不對勁,感覺有一股壓力,一直傳出來。用詞模糊,卻反映了痛點不只在表層,而是來自深層...
10月8日
bottom of page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