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
學會動作,不是練得多完美,而是學會在動作裡傾聽、在呼吸裡理解。 難得新學員,才三十出頭的年輕洋溢。 但他已經膝蓋不適兩年有餘、右肩背的隱痛加上上半身與下半身拆開的異物體感。 拍了身體輪廓與疼痛覺察練習中,她可以看出自己明顯的身體歪斜,瞬間眼框熱了淚流。 那一刻,我保持著理性持續引導她,讓她把感受上的散落身體一個個接回來, 結束後,我靜靜的,從她身上彷彿看見了當年的自己。 那時候我比她還年輕個幾歲,身體每個禮拜都在演不同版本的遺失感跟隱痛。 膝蓋、肩膀、下背、腳踝……像在演出一齣內在失序的默劇。而最折磨的,不是痛,是那種「不知道怎麼說清楚」的隱痛感,說不出口,只能無奈地當受害者,一痛就跑去掛號、問診,卻總覺得沒人真能懂。 最讓我記得的,是好幾次不同朋友的聚會。 當然會有人好心給建議,也有人試著關心,但那個當下我感受到的潛台詞是「你可能是太敏感?」 這無聲距離沒有惡意,但就是有種隔閡。 ~~~ 那之後,我決定走在屬於我的「少有人走的路」 我知道,這些感受,不會有人能替我痛,也沒人能幫我活。 所以我們該有種驕傲,因爲我們很特別。既然我們很特別,就要好好
7天前


隱痛是什麼?你在疼痛面前,是受害者,還是觀察者?
隱痛是什麼? 你在疼痛面前,是受害者,還是觀察者? 我觀察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:許多人因為過去受傷或不適的經驗,對動作抱持恐懼。 當課程進入到稍有挑戰性動作時,學員眼神會瞬間充滿呆凝,過度在意動作樣子對還是錯。 甚至在還沒開始前,就因為預設的疼痛感而退縮。 我會試著邀請學員從理性的生理結構來看疼痛。以避免學員自己不知不覺間,在疼痛面前扮演了「受害者」的角色,甚至是不小心讓疼痛變成長期痛的窘境。 ☘️隱藏在動作練習下的「隱痛」 教學中,大部分人所害怕的疼痛, 除了立即性傷害,更多更多的是一些長期累積、難以察覺的「隱痛」。 這些隱痛就像是低頻頻繁的警訊,或許學員已經習慣它們,但它們卻在無形中持續影響著的動作模式,讓學員對身體失去信任。 🌼我發現最常見的幾種「隱痛」有: 生活慣性造成的隱痛 :長期坐在電腦前,肩頸習慣性地前引,髖部被固定姿態鎖死,導致大量軟組織相互牽拉緊繃。在做一些伸展動作時,人們會感到強烈的痠痛,但這不是因為被動作傷到,而是因為軟組織已經長期處於緊繃狀態,需要被喚醒和釋放。 情緒壓力造成的隱痛 :情緒壓力會直接反映在身體上。焦慮時,身
10月22日


讓長痛變成短痛吧
讓長痛變成短痛吧☘️ 分享學員珍珍去年腳趾骨裂那次~~ 那時她忙著出國玩,當時腳趾撞傷,訊息給我說要暫停一對一,當時她說不怎麼痛,但還是可以去,就這樣玩了幾天,腳趾腫得走不動,回國檢查才知道是骨裂。 😉有趣的是,後續我問她痛會不會很嚴重?她那時候說「還好」,可能心裡只想著處理出國瑣事,生理上的痛感反而被忽略了。 這就是我們對疼痛的第一個迷思:我們總以為不痛,就代表沒事。 其實,那時她的身體已經發出警訊,只是她沒注意。 這就像你開車,儀表板的警示燈亮了,你卻因為急著趕路,選擇忽略它。結果,等到車子拋錨,你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 🥹更有趣的是!後來骨頭雖然癒合了,但康復過程中的筋膜疼痛卻讓她比受傷時更焦慮。她說,早上醒來,沒什麼事的時候,腳趾或腳跟都特別痛,這個「痛」讓她感到非常不安,甚至讓害怕去動它,一對一練習也延後兩次。 她似乎把所有注意力太聚焦短暫的已經癒合傷口的軟組織疼痛感上,反而錯過了軟組織復原的黃金時期。 原本可以快速一兩個月的「短痛」,最後卻演變成了長期的腳趾僵硬與腳跟不適。 透過珍珍的經驗,其實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我們對疼痛的看
10月15日


疼痛,是學會改善身體SOP
我相信每個人都有「隱痛」感。 「隱痛」這種痛不像受傷時的劇痛有明確原因或傷口,它更像是身體私下抱怨的雜念。 從痛的感覺來看: 悶悶的、痠痠的。卡住了,好像不太能動。膝蓋怪怪的,應該不痛,但就是不對勁,感覺有一股壓力,一直傳出來。用詞模糊,卻反映了痛點不只在表層,而是來自深層...
10月8日


瑜伽產業會如同堰塞湖潰流嗎?
瑜伽產業會如同堰塞湖潰流嗎? 你可能不會知道,台北某知名瑜伽會館又收了! 只要這類消息傳出,我的心情總是複雜。一方面是看著瑜伽產業起起伏伏,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早早脫身感到稍稍慶幸與小小僥倖。 這幸運!並非我遠大的超前眼光?而是源於我個人對疼痛的切身感受,以及對同業和學員的同理...
10月1日


多年一對一教學中,最深刻的體會
多年一對一教學中,最深刻的體會是:當一個人來找我說「我有不舒服」的背後 藏著很多他本人講不太上來的無力或無感。 所謂一對一? 就是老師跟學員單獨教學,一個雙方都很聚焦的教學過程。學員要什麼,老師要抓到的很精準。尤其是疼痛緩解! 例如學員想改善某種疼痛?...
9月16日
bottom of page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