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讓長痛變成短痛吧

  • meetsport2019
  • 2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ree

讓長痛變成短痛吧☘️


分享學員珍珍去年腳趾骨裂那次~~

那時她忙著出國玩,當時腳趾撞傷,訊息給我說要暫停一對一,當時她說不怎麼痛,但還是可以去,就這樣玩了幾天,腳趾腫得走不動,回國檢查才知道是骨裂。



😉有趣的是,後續我問她痛會不會很嚴重?她那時候說「還好」,可能心裡只想著處理出國瑣事,生理上的痛感反而被忽略了。

這就是我們對疼痛的第一個迷思:我們總以為不痛,就代表沒事。

其實,那時她的身體已經發出警訊,只是她沒注意。



這就像你開車,儀表板的警示燈亮了,你卻因為急著趕路,選擇忽略它。結果,等到車子拋錨,你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



🥹更有趣的是!後來骨頭雖然癒合了,但康復過程中的筋膜疼痛卻讓她比受傷時更焦慮。她說,早上醒來,沒什麼事的時候,腳趾或腳跟都特別痛,這個「痛」讓她感到非常不安,甚至讓害怕去動它,一對一練習也延後兩次。

她似乎把所有注意力太聚焦短暫的已經癒合傷口的軟組織疼痛感上,反而錯過了軟組織復原的黃金時期。



原本可以快速一兩個月的「短痛」,最後卻演變成了長期的腳趾僵硬與腳跟不適。

透過珍珍的經驗,其實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我們對疼痛的看法,比疼痛本身更重要。



這也是為什麼我試著鼓勵你,如果你有隱痛或身體不舒服,在開始動作教育課程或其他運動前,先去做一次完整的醫療理學檢查。這不是要你去找哪裡有問題,而是要你理性地觀察你的身體,就像在為一項重要任務做「事前評估」。


◼︎如果醫生發現你還有結構性的傷口或發炎(例如韌帶或肌腱受損),那我們就要優先處理它。這時候,我們會專注於修復,而不是急著去做動作。這就像發現車子引擎有問題,我們就先修引擎,才能確保未來的旅途安全。


◼︎如果醫生說你的身體沒有結構性問題,那太棒了!這表示你現在感受到的疼痛,大多來自於長期累積的軟組織(如筋膜、肌肉)緊繃。軟組織的疼痛,有它的獨特性,像是隱痛、延遲性,會隨著時間累積,讓人誤以為只是「小痠痛」而忽略。這也是為什麼你以前總覺得「沒事」,但現在卻覺得「特別痛」的原因。



當我們確認沒有傷口,你就可以放心參與課程或其他練習。

我希望會透過基礎有覺知的動作,針對你的軟組織進行放鬆與強化。

我想教你如何辨識身體的「激痛點」,讓你知道痠痛可能來源,該被醫生看就看,而不是被莫名的疼痛感牽著走。



我的課程不是要讓你忍痛,而是要教你如何與疼痛共處,並最終找出它該然的模樣,不放大也不縮小。



當你開始理解,有些疼痛是為了讓身體恢復彈性,是為了讓身體變得更強壯,你會發現,你不再是疼痛的受害者,而是你自己身體的主人。



把過去的長痛,變成未來的短痛吧!

願我們一對一練習帶來美好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