疼痛,是學會改善身體SOP
- meetsport2019
- 10月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我相信每個人都有「隱痛」感。
「隱痛」這種痛不像受傷時的劇痛有明確原因或傷口,它更像是身體私下抱怨的雜念。
從痛的感覺來看:
悶悶的、痠痠的。卡住了,好像不太能動。膝蓋怪怪的,應該不痛,但就是不對勁,感覺有一股壓力,一直傳出來。用詞模糊,卻反映了痛點不只在表層,而是來自深層的肌肉或筋膜。
從痛的範圍來了解:
隱痛很難只是一個點,可能是整片肩頸都覺得很緊,可能從左邊痠到右邊,常常沒有特定位置,都會有種長條狀的僵硬,像是這條腿從臀部一直到腳踝,都覺得有一種緊繃感。」
很難指出確切的點,痛感往往涵蓋一個區域「這類描述常暗示痛源可能來自筋膜線或神經傳導,影響了整個動作鏈。
最複雜的莫過於痛是不是跟生活某件事有關。
但要是能夠發現痛跟日常習慣或動作有關,常常是我們練習上,找出痛因的重要線索:
例如:
「久坐之後,站起來腰就特別緊。」
「一到陰雨天,關節就覺得特別重。」
「只要睡不好,隔天肩頸就僵硬到不行。」
「駝背滑手機一段時間,頭就開始痛。」
這些行為上的描述可以幫助我們判斷,痛的根源可能在於姿勢不良、發力代償或生活壓力。
總結來說,對我教學來說,學員口中那些看似不精確的「隱痛」描述,其實是一份寶貴的身體地圖。它們引導我們上課時去探索表面症狀背後,那些長期被忽視的習慣和問題。
在教學上大部分學生初期都會被這些「痛」嚇得不敢動,深怕一動就會傷口更嚴重,發炎痛更大更久。
我理解那種感受,那種對未知疼痛的恐懼,會讓人想停下所有動作,只為了避免不舒服。
但身為非暴力瑜伽的動作教育老師,我想告訴你,這份恐懼,或許正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。
🥹別只盯著痛,讓痛變成你動都不行的枷鎖
我們常常希望疼痛立刻消失,但這就像是只處理症狀,卻不去探究病因。
疼痛的出現,絕對不是無緣無故。它其實是身體給你的簡訊,除了身體簡訊傳來的隱痛訊號,簡訊內容是關於你過去的生活、習慣,甚至是性格。
或許你的「痛點」其實隱藏著你的「盲點」。
膝蓋的痛,可能來自你過度依賴前腳掌向前壓力量,核心卻沒能幫上忙。
右側背的痛,或許源於你工作時的習慣性用右手造成的右肋骨駝背,或是在壓力大時無意識的弓背的緊繃。
右頸的僵硬,則可能與你長期用眼或兩眼視差影響造成習慣性偏歪側低頭有關。
這些痛,都是你生活系統中的「業障」,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。
你不能只盯著它痛,卻不去改善那些它背後的動作成因。
請從無助受害者,成為治療自己醫師的助手
當疼痛讓你停滯不前時,我們除了同理你的感受,也必須提醒你,是時候為自己負責了。
你的身體,就是你最棒的「老師」。
它透過疼痛這個方式,教你覺察過去被忽略的細節。你該做的不只是忍痛或逃避,而是試著去掌握「痛的週期」與「痛的因果」。
觀察:痛,通常在什麼時候發生?是久坐後,還是情緒低落時?
關聯:這次的痛,跟前幾天做了什麼動作有關?
實驗:如果我改變姿勢、調整呼吸,疼痛會不會有所不同?
當你開始觀察、實驗,你就不再是被疼痛左右的「受害者」,而是主動與它對話、尋找解決方案的自我療癒老師,這樣子老師,才是你的真正後盾。
我知道,這趟旅程並不簡單。
你可能會反覆地載浮載沉,感到挫敗,甚至想放棄。
或許,你可以默默地在,用你的覺察慢慢醒起
沒什麼好催促自己的,也沒必要強迫自己。
你只會在你感到當下無助時,遞給給自己一張地圖,告訴自己疼痛是個指引。
而我會在課堂上,用一個又一個的練習,引導你重新感受身體,點出那股能幫助你關照疼痛的力量。
當你準備好跨出那一步,我會在那裡。
我們一起,用動作讓疼痛不是威脅,而是引導我們更健康、更覺察的動作練習導師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