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【動作覺察】跟【大齡心智】探討北捷讓座事件

  • meetsport2019
  • 10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看到北捷逼讓座事件引爆的怒火,又點燃了社會對博愛座、情緒失控與為老不尊的長期不滿。

滑過好幾篇受害還手,被害幻想等等相關討論,我想我們可以不單只限於道德譴責。



從【動作覺察】角度跟【大齡心智】兩個角度來看看:



【動作覺察】

因為我本身對環境是很高敏感的,我常常會透過對自身與他人動作姿態的覺察,盡可能提早地預判衝突。



這是種動態防衛,也就是用身體覺察預判衝突的訊號。

當人能專注於自身與周遭的身體輪廓和空間感。整個人像雷達一樣,會提前識別出那些「引戰型」個體所發出的動作姿態。



有那些典型的侵入性的動作姿態?

你可以搜集起來,提早破解「特殊行為」。



大部分所謂「特殊行為」,都是從干預他人身心空間界線開始的。

一、隨身攜帶大量且雜亂的袋子、推車,佔用空間,或用物品「圈佔」座位。我覺得這種姿態本身就帶有「我是空間的主宰者」的潛意識宣示。



二、刻意引人注意,眼神不斷掃視周圍人,渴望獲得被關注,有時發出刻意的聲響,直接對座位或某種事務發表評論,直接發動道德綁架,甚至試圖透過大小聲來獲得掌控感或社會回應。 



三、說話時,不經意強調年齡、性別或其他身體狀況當作「弱勢的優越感」,要求特殊待遇,主導或控制。



這些特殊體質的人,旁人其實都可以提早覺察,提早預防。



大概是從痛敏感後,我轉痛為動作覺察的應用。開始下意識讓稍帶敏銳地察覺周遭人、物對你身體輪廓的壓力。有時候,當某個不對勁的人靠近我身體某部份,那個部位我也會覺得痠痛或緊繃😅。



一旦感覺到對方的物品或身體開始「越界」,即便對方尚未開口,我一收到訊號,就會默默無聲地撤退,至安全的車廂或站位。 



如果避得掉,就避。生氣是很累的。

畢竟贏得了「道德爭辯」,也未必贏得到「身體的自主權」。



但如果不行,該怎麼辦,就幹吧🙃





【大齡心智】

是老後急著要尊嚴嗎?還是「為老不尊」的背後,隱藏著身體與心態的雙重僵化。

不妨可以把事件反思我們將老後,如何避免成為這樣脫序行為?



動作的僵化是心態僵化的外顯

真的,在我教學中,真的是一個心態固執、不願適應社會變化的老人,往往伴隨著動作行為上的不彈性。

程度有差,雖然大部分老人家,不會影響外人,但他們往往會太拘泥多走一步路的傷害、太介意坐姿的正確性,凝縮成偏執慣性。

這種身體的「不自由」,會加劇他們對環境的焦慮與控制欲,最終或許會對外部資源(如博愛座、他人讓步)的強烈依賴和索取。





☘️從「動作自由」逆轉行為與心態的僵化

是學生下課聊到「逆齡」的價值:不要糾結臉上少幾條皺紋,而是對身體動作自由度的持續改善與維持。

我也很認同,一個真正有尊嚴、身體自主的長者,是不需要依賴社會讓座來證明自身價值的。



他們透過每天的身體活動,無論是瑜珈、太極、健行、正向參與學習或事務等等,維持良好的平衡感、身體彈性和對環境的適應力。



這種「動作自由」帶來的自我掌控感,是抵禦老後焦慮和憤怒的最好武器。

也是大齡老年進行式,持續增進的適應力。



現在的人

常常笑著比老!看誰更老,已經沒什麼厲害了,

不如開心的比成熟,看誰可以成熟的在人群間找出最適切的「生命空間」。



我們無法控制社會上幼稚老人的數量,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老而成熟的未來。

或許我們可以將動作覺察納入生活,覺察自己的身體姿態,保持心態與肢體的彈性。



讓我們努力成為那種動作優雅、姿態從容、不需要他人讓座也能獲得尊重的長者。

這才是對我們自身和公共社會,最深刻的負責。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