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恆常靜水,動作深流

  • meetsport2019
  • 11月12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
ree

近日,學員李大哥分享偶然讀到帕坦伽利《瑜伽經》中那兩條看似簡樸,實則蘊含宇宙真諦的箴言:

一是「經常性重複的練習」(Abhyasa)

二是「不執著、不期待」(Vairagya)

李大哥提及,這兩點不僅是瑜伽練習的基石也是他在太極拳上的更深層次的體悟

我深有同感,並認為是所有思維旅程或經營人生,最為美妙而深刻的提醒。

人生的長河裡,痛苦的到來,是既無常又隨機?

它們如突來的風暴,考驗著內在的定力。面對這份無法預測的遭遇而後的混沌,我們真正需要的,並非一套複雜晦澀的理論,而是一種單純而淡定的思維層次去構築內在的堡壘。

這種「單純」的本質,正是源於持續的練習與全然的放手。

☘️「經常性重複的練習」,它要求的不是強度,而是恆常。它讓我們將專注力從瞬息萬變的外境,收回到一呼一吸、一動一靜的重複之中。這種重複,在太極的柔和推手中、在舉重時的每一次發力中、也在瑜伽拉伸與動作教育的體悟裡,靜靜地為心靈編織出一張堅韌的網。

它是一種身體與心智的相互配合,將抽象的「解圍方式」落地為具體的「肌肉記憶」與「神經迴路」,讓內在的維護不再僅僅是一種法門或心理安慰。

☘️然而,單有練習還不夠,還需配上「不執著、不期待」的智慧。當我們投入時間與精力,很容易對結果產生執念,期待練習能帶來立即的平靜或開悟。但恰恰是這種執著,會成為新的痛苦之源。

真正的解脫,是在每一次的重複中,享受當下的體會,卻不汲汲於其後的果報。放下對進步的焦慮,放下對完美的追求,我們才能真正自由。

每個人都在這條路上摸索著自己的套路:有人選擇太極的圓融,有人選擇舉重的剛勁,而我是半瑜伽與半動作教育的融合。路徑不同,但核心一致:透過身體的勞動,達成精神的安頓。

願我們都能在自己的頻率中,持續且恆常:

如日,不逐光,亮自己;

如月,不逐日,走自己。

在這種不追逐、不攀附的狀態中,活出最單純、最自在的深度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