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深層核心系列~靜思凝定的動作?一個真正運動到深層核心的「坐」?

  • meetsport2019
  • 2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深層核心系列~靜思凝定的動作?一個真正運動到深層核心的「坐」?

《瑜伽經》(Yoga Sūtra)第二章第46頌:「Sthira-sukham āsanam」(स्थिरसुखमासनम्),

頌文末段 āsana,翻譯到中文就是體式或體位,也就是多種瑜伽動作的肢體姿勢。

但原意是專指「能使人安住於冥想的坐姿」。

此處的Sthira(穩定),象徵著身體支撐的穩定與中軸的不動搖;

而Sukha(安樂),則代表了身體內部張力與壓力的平衡、輕盈與舒適。

唯有當「穩定」與「安樂」同時融匯,身體方能成為容納純粹覺知的靜定容器。

經過十月每週三,我們都會提醒您去關照深層核心

這次探索的旅程,我們來到「懸吊上提」?

談「懸吊上提」前,我們來看看學員Kay的故事:

某次一對一練習時,我引導他一起靜坐:

嘴巴咬緊三二一,放鬆吐氣

嘴巴咬緊三二一,放鬆吐氣

嘴巴咬緊三二一,放鬆吐氣

試著讓你的下腹輕輕內收,胸廓上提

下顎口腔鬆鬆,好像上下排牙齒跟上下排嘴唇中間

有個比一塊錢還要薄的縫

我一邊引導他瞑想,一邊觀察他的深層核心

發現,原本很容易因為憋氣的緊繃小腹,突然變成很輕柔精微的彈性氣囊

而胸廓也很自然上提,整個肋骨空間,像是活在水底的水母,重複著上升下降的滑動感

他不是坐的很挺,但你可以看到他的身體有股上升的持暢,神情被放鬆的享受感滿滿滋養。

這次一對一經驗讓我突然將現代運動科學的深層核心概念(橫膈膜、腹橫肌、多裂肌、骨盆底肌),一起精準發動時,意外復刻了古老瑜伽精所說的『坐』āsana 體位境界,實踐了它原意是「能使人安住於冥想的坐姿」。

這個坐姿源自於深層核心的「懸吊上提」發動反應

懸吊上提

它其實是一種體感反應,指的是腹橫肌內收,帶動豎直肌延伸脊柱中軸。

其動力來源,來自橫隔膜呼吸動作,啟發骨盆底肌出現類似活塞上下的發動反應。

的確當我們坐姿的生理基礎——脊柱不塌陷、骨盆不偏移,且呼吸得以深沉而自由地流動。

一旦內在壓力穩定,呼吸順暢,神經系統自然進入既保持覺醒的專注,又體驗到深層的平靜與放鬆。

所以我們坐姿收小腹是為了找到一股懸吊向上的身體反應

當身體得到胸廓上提,進而虛靈頂勁、懸吊向上的反應。

相對的回顧整個發力過程:

先坐骨坐實,再下腹內收,進而胸廓上提,最終才懸吊向上。彷彿虛靈頂勁!

所以「深層核心」真的不是一種刻意發力的反應

它更像是動作的慣性,如果你沒有提供一些精微細節,你的腦就會忽略。

導致小腹會收不住,深層核心養不住。

即便你全力收緊小腹,它還是跟你沒有關係。

想當初學員Kay從第一次一對一,當時的他坐在教室木椅上,不知所措的談;從膝蓋的痛到手腕的不適,從而誘發到從下腹無感到胸廓呼吸動作的下顎緊縮感受。複雜的狀態,很難言以敝之!為了徹底改變,我們從呼吸開始!

而今在我跟Kay一對一教學中不僅是身體上的動作練習,我們更專注的溝通,不是複雜的身體狀況,而是覺察著身體深層發動的力量串連。

這種一對一過程不止是姿勢疼痛的動作剖析,更像是覺察心靈的安定對談。

我愈發相信人們需要的不是用運動來訓練腹肌收著小腹,反而是可能只是一套呼吸動作流程,簡易方便,隨時可行。或是天天可作的,你的身體就會因為你創造的精微動作,形成一套生理結構的反應。

當生理結構的反應轉變成身體體感,你就會自然的收住小腹了。

《瑜伽經》第46頌之後,第47頌中進一步闡述『坐』帶來的精神境界:「Prayatna-śaithilya-ananta-samāpatti-bhyām」(藉由放鬆努力,並冥想於無限,體式得以圓滿)。

換言之,當深層核心使「安住」成為一種自然的、無須過度努力的內在狀態,這份由內而生的穩定與靜定,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心靈得以「寧靜致遠」的生理基礎與精神入口。

簡而言之:當身體的穩定由深層核心所支撐時,心的平靜將不再需要刻意的追求與控制。

深層核心文章,我們持續

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🙏

其他至於骨盆底肌與腹橫肌文章,你可以滑我們粉絲專頁看看,或加入我們官賴,我會一次賴給你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