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用過去的情緒
放下現在壞掉的心情【情緒】
還沒過去的【情緒】,總在一念之間回來影響現在。
用不同層次的詮釋,認識還沒過去的。或許正在壞掉的心情,會有自由選擇下一步未來


謝謝那個努力照顧身體的自己
溫斯頓 晚安 在教室裡,我看到你的練習很有深度。 你可以靜靜的體察每個體位的轉圜變化,也能試圖在呼吸中看到動作的體感。課後! 我問你:覺得如何? 你說:喉嚨不舒服? 我說:是練習時不舒服嗎? 你說:不是,是當時某個親友離開後,感受到一種壓抑襲來,從那次後,就一直覺得身體總有種過不去的壓抑,讓身體一直覺得不舒服 當時我看你的覺察慢慢消退,而恐懼慢慢鋪蓋了你的覺知。 當下,我運用其他動作,讓你的覺察又回到身體裡,希望身體感受的當下體悟,讓你的心流正念的反應,收回身體天然的療癒能力。 我可以感受到你的理性與智慧是理解這個過程,但同時我也可以感受到你還是介意那個親人死後的壓抑。 因為當我邀請你再一次感受練習後的心得,你還是聚焦壓抑本身。你問我是因為我沒自信嗎?所以就不會去感受心流正念。 我無法確定你的自信的影響力,但我想鼓勵某個部分的你: 別辜負自己試圖走出的自己 與其療癒已破損的 可以看著正美好的 聽說有個作家說 當我被宣告已經不能走路時 我坐在輪椅上,想著為什麼我不能打籃球 當我知道自己的得了褥瘡 我側身覺得當時坐著平靜的看窗
4天前


深層核心系列~靜思凝定的動作?一個真正運動到深層核心的「坐」?
深層核心系列~靜思凝定的動作?一個真正運動到深層核心的「坐」? 《瑜伽經》(Yoga Sūtra)第二章第46頌:「Sthira-sukham āsanam」(स्थिरसुखमासनम्), 頌文末段 āsana,翻譯到中文就是體式或體位,也就是多種瑜伽動作的肢體姿勢。 但原意是專指「能使人安住於冥想的坐姿」。 此處的Sthira(穩定),象徵著身體支撐的穩定與中軸的不動搖; 而Sukha(安樂),則代表了身體內部張力與壓力的平衡、輕盈與舒適。 唯有當「穩定」與「安樂」同時融匯,身體方能成為容納純粹覺知的靜定容器。 經過十月每週三,我們都會提醒您去關照深層核心 這次探索的旅程,我們來到「懸吊上提」? 談「懸吊上提」前,我們來看看學員Kay的故事: 某次一對一練習時,我引導他一起靜坐: 嘴巴咬緊三二一,放鬆吐氣 嘴巴咬緊三二一,放鬆吐氣 嘴巴咬緊三二一,放鬆吐氣 試著讓你的下腹輕輕內收,胸廓上提 下顎口腔鬆鬆,好像上下排牙齒跟上下排嘴唇中間 有個比一塊錢還要薄的縫 我一邊引導他瞑想,一邊觀察他的深層核心...
11月12日


恆常靜水,動作深流
近日,學員李大哥分享偶然讀到帕坦伽利《瑜伽經》中那兩條看似簡樸,實則蘊含宇宙真諦的箴言: 一是「經常性重複的練習」(Abhyasa) 二是「不執著、不期待」(Vairagya) 李大哥提及,這兩點不僅是瑜伽練習的基石也是他在太極拳上的更深層次的體悟 我深有同感,並認為是所有思維旅程或經營人生,最為美妙而深刻的提醒。 人生的長河裡,痛苦的到來,是既無常又隨機? 它們如突來的風暴,考驗著內在的定力。面對這份無法預測的遭遇而後的混沌,我們真正需要的,並非一套複雜晦澀的理論,而是一種單純而淡定的思維層次去構築內在的堡壘。 這種「單純」的本質,正是源於持續的練習與全然的放手。 ☘️「經常性重複的練習」,它要求的不是強度,而是恆常。它讓我們將專注力從瞬息萬變的外境,收回到一呼一吸、一動一靜的重複之中。這種重複,在太極的柔和推手中、在舉重時的每一次發力中、也在瑜伽拉伸與動作教育的體悟裡,靜靜地為心靈編織出一張堅韌的網。 它是一種身體與心智的相互配合,將抽象的「解圍方式」落地為具體的「肌肉記憶」與「神經迴路」,讓內在的維護不再僅僅是一種法門或
11月12日
bottom of page



